索 引 号 | 01441649/2014-04180 | 分 类 | 部门信息公开年报 财政、金融、审计 报告 |
发布机构 | 市财政局 | 发文日期 | 2014-01-13 |
文 号 | 时 效 |
2013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健全工作机制。自2004年起,我局作为市政府确定的16家重点示范单位之一,率先启动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工作体系、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成立了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局财政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协调。日常工作由局办公室具体负责,监察室负责对局财政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组织监督检查和评议,各处室、单位按照财政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准确、具体地提供本单位应该公开的财政信息,形成了组织领导、信息制作、信息审核、信息发布、信息保密、技术维护“六位一体”的信息公开工作架构。
二、完善制度体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以及财政部、财政厅关于预算信息公开有关要求,制定落实《泰州市财政局财政信息公开实施意见》、《泰州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管理办法》,财政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架构、公开范围、工作程序、监督管理等具体明确,确保财政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有序。修定完善《保密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公文处理规范》,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等工作程序,确保信息公开安全。强化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考核,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财政系统信息调研宣传工作的意见》,将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报送情况纳入局信息宣传调研工作考核体系,在全局上下形成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合力,财政政务信息报送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三、优化公开载体。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电子显示屏、行政服务窗口等载体作用,扩大财政信息公开范围,拓展信息公开渠道,提高财政政策宣传效果。建设“财企直通车”网上服务平台,将中央和省市新近出台的各类财经政策文件、项目申报信息在5个工作日内传输到企业,为企业赢得政策、资金上争时间和空间。目前功能已覆盖三个区,注册企业近700户。同时,通过广播电台开辟空中“财企直通车”,每天开展财政政策宣传解读。结合“财政宣传月”,在《泰州日报》等媒体专版登载《财政惠民惠企惠农政策》;组织送财政政策到企业、进社区活动,今年以来共组织财政系统开展户外咨询活动7场次,发放《财政惠农惠企惠民政策宣传手册》5000余册。
四、突出公开重点。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财政部、省财政厅有关规定,稳步推进财政预决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民生资金等重点信息公开工作。市本级政府总预算、决算全部按年度予以网上公开;月度收支情况逐月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市级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泰政办发〔2013〕83号)要求,稳步推进部门预算信息公开试点,今年11家试点单位上半年实现网上公开;其他市本级一级部门预算单位(涉密部门除外)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分别从2014年、2015年起全面推开。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推进90多个市级机关部门(含垂直单位)“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考核,并将与部门预决算同步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同时,指导各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制定的统计表格,公布本部门单位职责、机构设置、年度主要工作任务,以及本部门管理的重大民生支出事项等相关信息。
五、加强联动互动。推进新闻发布工作,建立实施部门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对社会公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反馈;进一步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在网站开设民意调查专栏,及时听取群众咨询、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建立“财企直通车”QQ群,加强财政部门与服务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企业咨询回复率100%。结合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针对财政信息公开等五个方面工作,征求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两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加《行风热线》活动,局主要负责人3次上线,接受现场咨询、开展部门述职、接受社会监督,增强财政工作透明度和社会群众对财政工作的知晓度、支持度和满意度。
2013年,我局在政府网站发布相关文件、政策解读类信息14条,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2条,统计数据及分析解读信息10条,专项资金信息4条,部门预算1条,及时维护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组配目录4条,报送本部门动态类信息183条,采用117条。办理、答复“望海楼”实名论坛网友意见5件。受理依申请公开事项5件,均按规定完成办结,未发生一例投诉。
新的一年,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进一步加大力度、优化平台、创新管理,提高信息公开和部门服务工作水平和实效,为全市“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推进试点、争创示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