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概览 |
泰州临江近海,自古以来为人文荟萃之区、南北商品集散之地。泰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来自四面八方的风俗在这里逐渐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形成泰州风俗。 泰州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生产贸易、饮食起居、四时八节、婚丧嫁娶、游艺竞技、民间信仰等方面,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体现了人们张扬生命、讴歌生活、感恩祈福、追求和谐的情感与愿望。 泰州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泰州分为里下河、高沙土、沿江三大生产生活区,各地民俗在长期的传承中颇有差异,汇集成独具特色的泰州民俗风情,如泰州古庙会、溱潼水上庙会、靖江讲经、兴化茅山号子、泰兴木偶戏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观赏性、动态性、参与性等多元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境内一些民俗逐渐消失,一些民俗得到健康发展。如溱湖会船节、泰兴银杏节、兴化菜花节等,通过“文艺搭台、经贸唱戏”形式,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靖江讲经:靖江民间流传的一种传扬佛经教义的说唱曲艺形式,称所讲经卷为《宝卷》,从唐代“变文”(是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而来,分为“圣卷”“草卷”“科仪卷”三类。其中:“圣卷”讲的是神仙、菩萨的凡间身世及其修道成仙、修行成佛的故事,有《三茅宝卷》《大圣宝卷》《香山观世音宝卷》等25部;“草卷”是根据旧小说或其他讲唱文学改编的世俗故事,有《十把穿金扇》《独角麒麟豹》《五女兴唐》等18部;“科仪卷”讲的是“做会”时的科仪规范,有《功课》《拜愿》《请佛偈》等11部。称讲经人(既非僧人,也非道士)为“佛头”,称和经人为“和佛”。 讲经时,设置“经台”(用两张或三张桌子拼就而成),道具有佛尺,木鱼、铜铃。“佛头”全凭记忆讲经,每讲完一段,由“和佛”(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接着最后一个字拖着长调齐声相和。 新中国成立后,讲经曾被列为迷信活动,一度被管制。20世纪80年代起,讲经活动重新活跃。2007年1月,靖江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宝卷文化传承之乡”;2007年3月,《靖江讲经宝卷》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靖江宝卷》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溱潼会船:又称“篙子船”“清明船会”“利孤盛会”“会船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溱潼会船的来历,有祭神免灾说、岳飞、张荣、贾虎抗金说、朱元璋寻祖坟说、侯必大抗倭说等不同说法。会船品种丰富,有供船(也作“贡船”)、篙船、划船、花船、龙船、拐妇船等。 溱湖会船有一整套程序体系,有近2个月的活动周期,大体程序包括:选船、抱篙、试水、铺船、祭祀、赴会、赛船、送红、酒会、演戏等。 溱潼会船流布区域很广,姜堰的溱潼、俞垛、淤溪、三水,兴化的周庄、戴南,江都的吴堡、樊川、小纪、武坚,东台的溱东、时堰等乡镇都有会船活动。但各地的会船大都有一个定例:每到清明节次日都要云集溱潼,祭祀孤魂野鬼,举行会船比赛,这就是所谓的“赴会”。 自1991年4月6日举办首届溱潼会船节以来,该活动基本每年举办一届,已成为泰州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国内外罕见的特大型水上庙会。会船节期间,千百船只,万千船民,观众游客多达十万之众。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竞赛,多姿多彩的表演独步天下,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该项目与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被列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