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416330/2018-09454 | 分 类 | 市政府办文件 综合政务,电子政务 通知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 | 发文日期 | 2018-07-30 |
文 号 | 泰政办发〔2018〕97号 | 有 效 性 | 有效 |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智慧泰州顶层设计纲要(2018—2020年)》和《智慧泰州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7月30日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空间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也是新常态下有效提升政府效能、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服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选择。
我市作为长三角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正面临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普惠供给等重大挑战。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入落实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智慧泰州建设,让信息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
《智慧泰州顶层设计纲要(2018—2020年)》根据《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412号)、《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国发〔2016〕51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十三五”智慧江苏建设发展规划》(苏政办发〔2016〕145号)、《泰州市大数据发展规划(2018—2020年)》(泰政办发〔2018〕6号)、《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泰政发〔2016〕35号)等文件编制,是全面规范智慧泰州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2018—2020年推进智慧泰州建设的实施依据和行动指南。
1.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提升。全市宽带网络提速升级成效显着,城区和农村宽带接入速率超百兆,其中FTTH覆盖用户超过130万户。无线城市发展初具规模,基本实现3G、4G网络城区全覆盖,WiFi热点AP数目达2.7万个。有线数字电视广泛覆盖,广电双向接入网覆盖用户超过110万户。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包括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两套网络,其中政务内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目前电子政务外网已实现横向连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系统和82个部门,纵向贯通省、市、7个市(区)、109个乡镇(街道)和1862个村(社区)的五级网络覆盖,同时为市级各部门提供统一的千兆互联网出口,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2.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市政务数据中心拥有573台虚拟机,为全市各部门提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应用软件、信息资源等服务,目前已有65个部门145个应用系统入驻市政务数据中心。新建的市云计算中心在全省首创“政府制定标准,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按需采购服务”的政务云服务外包模式,为各市(区)、部门提供统一的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等服务。目前已有33个部门59个应用系统入驻市云计算中心。
信息资源逐步汇聚共享。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已汇聚全市66个部门、2242个目录、1.7亿条人口数据、1.6亿条法人数据,逐步形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和社会信用等重要基础性数据库。充分利用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协同推进社会救助平台、社会信用信息系统、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等业务系统建设。
3.城市治理应用稳步推进。部署了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市级机关协同办公、党政督查、会议云等跨部门应用系统,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初步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调度、协调、监督与评价等功能。园林绿化管理、大数据O2O审图、城建档案馆管理等业务系统的建设,有效提高了住房建设管理水平。工业用地绩效管理、不动产登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等应用系统的建设,提高了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效率。在全市重点地区、重点路段、重点街面部署高清、标清摄像头10600多个,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基本满足治安和交通管理对视频监控资源的应用需求。初步构建了以值班值守、信息报送、指挥调度、辅助决策为主要功能的应急平台体系,提高了全市应急管理水平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此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质量监管等一批信息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治理应用成效逐步显现。
4.民生服务能力逐渐增强。以整合服务资源、深化服务内容为核心,建成了江苏政务服务网泰州旗舰店并在全省首批上线,同步实现了移动版泰州旗舰店首家进驻江苏政务服务APP。统筹发布46个部门6990项行政权力事项、1662项政务服务事项、5万余条办事指南要素,实现服务事项集中进驻,公开之外无权力。整合社保、公积金、公交线路、公共自行车等31个高频查询服务应用,建成了泰州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在PC端网站、APP端、微信端同步实现服务应用上线,并改造完善后首家接入江苏政务服务APP。“泰有福”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使用,实现了养老服务线上线下资源的深度融合。“泰微课”平台已积累10万条教学微视频数据、30万条微测试数据及大量教学行为数据,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为教育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门户网站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整合了全市75家政府职能部门网站,建成“中国•泰州”政府门户网站群,实现了全市各部门网站信息和服务资源充分共享。
5.产业融合创新较快发展。“两化融合”不断推进,全市现有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4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7家、9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以医药高新区为核心,聚集了800多家中外知名医药企业、6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的海量医药数据信息资源,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正稳步推进。信息化在旅游、金融、商贸等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化,促进了服务业的提档升级。
6.生态环境实时监控逐步到位。建成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能够快速制定各种调度方案和指令,全市水资源得到合理、公平、高效利用。构建“泰州市智慧环保云平台”,建成了全市环境基础数据中心,打造了泰州市环境数据资源体系、环境数据交换标准以及基础支撑平台,初步实现污染源“全生命”及环境质量“全过程”管理。
(二)存在问题
1.数据整合利用程度较低。部门间信息壁垒严重,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明显,存在数据管理分散,数据采集维护和共享开放标准不统一,数据权属、职责及共享开放范围、流程不清晰等问题。数据开放共享和基于数据的社会化应用程度低,数据红利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2.平台统筹建设有待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整体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整体架构缺乏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各种共性业务平台的统筹力度较弱,业务开发应用水平较低,且存在重复建设情况。
3.建设推进模式有待丰富。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社会化资金参与度不够,缺少可持续的投资运营模式,无法稳定支撑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
4.配套机制体制有待完善。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亟待优化,数据资源统筹、项目建设、评估考核等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尚未制定和完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队伍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
5.信息安全保障有待强化。密级不清晰、数据脱敏脱密相关标准缺乏、数据全流程的日志跟踪缺乏、数据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对数据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智慧泰州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交叉融合,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府治理模式和经济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为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摆脱对物质消耗过度依赖提供了有效途径。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助推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占领未来发展高地的重要举措,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信息化的战略重心正逐步向重塑核心竞争力转移。我市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业态。
2.宏观政策环境为智慧泰州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近年来,国家陆续制定了物联网、云计算、宽带中国、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电子商务、智慧城市、两化融合、大数据、“互联网+”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江苏省也先后出台了《智慧江苏实施意见》、《“十三五”智慧江苏建设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加强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力度。国家和省大力发展信息化的战略导向日益清晰,推进智慧泰州建设,是我市落实国家和省系列政策要求,加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和现实选择。
3.区域经济发展为智慧泰州建设带来了重要契机。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下,推进智慧泰州建设,有助于我市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促进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重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放大我市港口、旅游、医药产业和政策等优势,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4.智慧城市逐步向泛在、融合、协同方向演进。随处可得的网络接入、计算资源和应用服务,加速了物联感知体系的快速构建。软件和硬件融合,促进了服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跨部门、跨领域的应用协同使得信息交互和辅助决策更加智能,高弹性、广适应、柔性化的信息系统应用成为发展趋势。我市需要紧跟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创新融合,将智慧泰州建设作为引领和带动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政策部署,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以释放数据红利为主线,以业务协同为驱动,以信息安全为保障,发挥信息化与民生普惠、精准治理、产业转型、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融合推进作用,释放信息生产力,为推动泰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1.需求牵引,广泛惠民。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于市民生活、企业生产经营、政府管理服务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强信息化对城市生活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鼓励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形成全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良好格局。
2.整合资源,协同共享。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整合各部门存量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走规范、集约、高效安全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3.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智慧泰州建设模式。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实际出发,兼顾当前和长远,准确把握智慧泰州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相关重点工程建设,优先推进与生态环保、健康医药、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努力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
1.扬子江城市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市。以体制机制和建设模式创新为手段,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众获得感,建成特色鲜明的新型智慧城市,成为扬子江城市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市。
2.省绿色发展示范市。创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开展以智慧化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应用创新之路,构筑居民幸福、游客舒心的居住旅游环境,为全省生态文明发展提供示范引领。
3.长三角地区数据资源集聚创新市。加快金融、大健康核心产业数据要素汇聚,巩固提升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船舶及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工业数据要素汇聚,推进健康食品等农业数据资源汇聚,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及物流等服务业数据资源汇聚,通过信息流驱动物流、资金流、商品流在我市高效集聚、创新增值,打造长三角地区数据资源集聚创新市。
到2020年,基本构建“127”智慧泰州建设框架(1中心即智慧泰州大数据中心,2平台即物联感知平台、智慧泰州运营管理服务平台,7应用即在政务、经济、民生、生态、治理、监管、信息安全方面的应用),将我市建成“基础网络一域贯通、数据资源一库统筹、城市运行一图呈现、民生服务一屏智享、社会治理一键支撑、产业经济一站融合、生态环境一网监测、信息安全一体管控”的新型智慧城市,进一步释放信息生产力,拓展数字经济空间,使智慧泰州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强化泛在可靠,实现基础网络一域贯通。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全市互联网、无线网、广电网、政务网合理布局及互联互通,形成以“宽带、泛在、融合、安全”为特征的天地一体化城市信息服务栅格网。形成城市双百兆进家庭,农村千兆进村、百兆进户的宽带能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双向转换率达60%。全面建成无线城市,4G网络深度覆盖城乡,启动5G商用服务。
2.突出整合共享,实现数据资源一库统筹。基本建成智慧泰州城市大脑,形成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库,促进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资产化开发应用,为智慧泰州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部门共享库,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得以明确,95%以上非涉密业务数据资源在部门间实现统一共享交换。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非涉密政务数据开放比例达到80%,带动社会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
3.注重业务协同,实现城市运行一图呈现。打造基于GIS的城市运行管理一张图,通过大数据可视化服务,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建成智慧泰州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城市日常运行体征状态的统一监控,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打造预测预警、反应快速、综合协同的一体化城市运营管理服务体系。
4.立足普惠便捷,实现民生服务一屏智享。融合政府及社会企业各类服务资源,建设便捷的民生服务应用平台,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方便地获得高品质生活服务。可全程在线办理的服务事项比例超过90%,并联审批事项实现比例达90%,行政审批效能得到显着提升。促进教育和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均等化,为构建卓越的教育体系助力。形成完善的卫生健康综合服务体系,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基本覆盖城乡居民。
5.坚持精准高效,实现社会治理一键支撑。建成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城市治理辅助决策体系,可一键获取城市治理、经济运行、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等数据,实现对社会治理事件的预测、预警、预告,为重大决策提供支撑。实现城市管理的可视化与智能化,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全市主要场所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社会视频监控资源整合率达90%,政府投资的非涉密视频监控资源部门间共享率达100%。初步建成社会征信服务体系,社会信用档案覆盖率达90%。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全过程电子化监管系统全覆盖。
6.助推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经济一站融合。通过强化信息化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推动作用,进一步释放数据资源生产力,提升数字经济活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水平指数超过90,建成智能工厂1—2家、智能车间100家、带动1000家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打造一批从事大数据生产、采集、清洗、加工、脱敏、建模、挖掘、可视化、存储、分析、服务、处理和交易等业务的企业,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大数据产业链。基本形成体系完备、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可示范推广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智慧旅游综合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产业全链融合、一体化发展。发挥信息化对农业提质增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初步建成精准设施农业管理体系。
7.深化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一网监测。打造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建成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平台,形成生态环境监管合力。重点领域(污染源、饮用水源、森林等)生态监控服务体系覆盖率达100%,增强经济与环境协调能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知名度。
8.确保自主可控,实现信息安全一体管控。按照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的战略部署,结合智慧泰州建设实际,显着提升“信息灾害”的防御、网络空间安全监管治理、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和信息安全基础支撑等一体化管控能力。
围绕数据资源的“聚、通、用”,构建信息化供应链全环节的协调融合应用体系,以数据驱动智慧泰州建设。打造由互联网、政务网和感知网等组成的基础感知设施,通过基础设施的汇聚来感知城市;构筑以基础库、主题库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组成的信息资源体系,通过数据融通来理解城市;在民生普惠、精准治理、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实施一批智慧城市应用,通过应用开放来分享城市。智慧泰州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泰州概念模型
智慧泰州应用架构包括“三个层面、一个体系、一类示范”,“三个层面”包括基础感知层、信息资源层和融合协同层,“一个体系”指保障机制体系,“一类示范”指智慧新城、智慧社区、智慧村庄等区域示范。智慧泰州总体架构可以概括为“1中心、2平台、7应用”。智慧泰州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泰州总体架构
围绕智慧应用建设,强化基础网络保障,着力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增强信息基础设施的资源汇集与网络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智慧泰州提供有力支撑。
1.加快宽带网络提档升级。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重点推动互联网及城域网出口和骨干网扩容、千兆光网城市、移动物联网、农村光纤网络、城乡4G网络优化、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提速降费”年度专项行动,实现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城乡全面覆盖,加快百兆宽带普及,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提升“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品质。
2.加快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加快“无线泰州”建设,支持运营商加快4G网络布局和应用普及,实现城市热点区域和各开发区(园区)WiFi全面覆盖。在有条件的区域,以路灯等公共设施为载体部署WiFi热点,探索市政基础设施的复合利用。大力推进5G网络商用试点,满足物联网、云端机器人、车联网等更多场景的应用需求,为公众提供更高速的网络体验。
3.加快感知网络泛在物联。建设视频感知网,满足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领域视频监控数据的采集需求。建设基于北斗、GPS的无线感知网,满足全市范围内对车辆、特殊物品、特定人群的感知需求。推进低功耗物联网的建设应用,建设综合传感器网,满足市政设施、水利、环保等特定领域、特殊行业感知需求。打造若干张以通用感知手段为核心的感知网体系,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的体征数据,为智慧应用提供多样的数据支撑。
4.加快电子政务网络纵横贯通。整合现有政务网络资源,对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三者关系进行优化梳理,开展内外网应用系统建设,促进移动办公、现场执法等业务在外网上运行,满足全市业务办公、决策支持、应急指挥、协调管理、工作交流等需求。加快对现有业务专网应用合理分类,分别向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迁移。
5.加快“企业上云”和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上云”和“企企通”活动开展,组织电信运营商、重点IT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高新区、全市开发区加快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互联网专线提速降费,扩大互联网高带宽专线覆盖和应用范围,满足企业转型发展需要,支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构建“内外协同、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企业内网,推动企业内网的IP化、扁平化、柔性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
(二)构建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大脑,提升数据整合分析利用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共享”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智慧城市大脑,重点推进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提升大数据发展应用水平。
1.提升大数据中心基础运行环境。按需扩容计算存储交换资源,提供对各种平台应用的透明业务支持,提供强大的业务集成和数据整合能力,确保各类平台应用能够灵活扩展。原则上政务部门新建业务应用系统部署在政务云平台,加强引导各部门已有业务应用系统逐步向云平台迁移。利用本地运营商、社会企业资源,建立市级容灾备份中心,部分重要信息系统同时备份到省数据中心。
2.提升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开放程度。
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采集与提供、申请与交换、共享与安全、评估与监督等相关制度,推进政务数据跨部门共享。实行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在政府政务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归口管理,清理“僵尸”信息系统。编制《泰州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统一数据编码和格式标准,实现数据的准确定位、实时交换、深度共享、集中可用。编制《泰州市政务数据开放目录》,明确数据开放边界、开放格式,推动各地各部门数据按主题、部门、地区进行分类分级公开。
推动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的采集汇聚,明确各类数据采集责任单位,规范采集渠道,确保“一数一源”。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与大数据采集需求的融合指导,鼓励制造业企业和商业机构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数据的采集。建设互联网数据采集平台,对各类社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实现有针对性、精准性的数据抓取,实现城市范围内各类数据的有效汇聚。
3.提升应用平台的支撑作用。
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构建和完善基础信息库、主题库以及各部门业务数据库,为大数据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实现面向市、市(区)政府部门跨层级数据交换。
建设数据开放平台,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开放门户网站,推动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为各部门提供安全可控的信息资源开放服务,为企业、公众用户提供公共信息查询、数据资源下载等服务。
建设全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形成权威的、唯一的和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进一步满足城市运行管理及综合服务对地理信息的智能化需求。
建设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提供各类通用组件,包括身份认证、实名认证、单点登录、用户管理、电子印章、表单工具、流程引擎、短信等,支撑各单位业务系统敏捷开发、快速部署和迭代升级。
按照城市运行管理可视化、协同化的发展需求,聚焦统筹集约,实现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完善和提升信息化支撑城市日常运行和突发事件处置的机制及能力。
1.建立协同融合的指挥管理体系。按照“数据集中、系统融合、应用协同、平战结合”的总体思路,从发挥决策指挥、运行管理、交流展示等功能出发,统筹管理城市的人、事、物、空间等信息,实现终端感知及各系统与现有各专业指挥中心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资源的汇聚共享和跨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城市“全景态势一张图”。
2.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营管理服务平台。按照“业务整合、数据整合、资源整合”的总体思路,统筹政府各部门的共性管理需求,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建设智慧泰州运营管理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统一的云资源、系统资源和数据资源服务入口,促进业务处置的高效协同。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仪表盘,通过可视化的图表(速度表、音量柱、预警雷达、趋势图等)形象标示关键指标,实现对异常关键指标预警和挖掘分析,直观监测城市运行情况。
3.建立及时有效的应急保障模式。整合完善现有应急管理资源,建设与省平台互联互通、与各市(区)共享共用的应急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反应及时、恢复迅速、支援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应急综合服务能力。
着眼一体便捷,打造政务服务体系;着眼智能融合,建设经济服务体系;着眼便捷普惠,建设民生服务体系;着眼绿色发展,建立生态监测体系;着眼精准透明,建立城市治理服务体系;着眼全面高效,构建监管服务体系;着眼安全可靠,构建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1.打造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通过“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全程公开、快递送达、网端推送、无偿代办”的方式,审批全流程或单个事项实现“不见面”。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电子证照库中的应用,实现审批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加快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实现基础信息数据和服务事项的交换共享和联动办理,进一步优化简化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流程,缩短办理时限,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
建设统一协同办公平台。提供统一的应用平台框架服务,支撑各级部门在统一标准规范下,开展个人事务、公文流转、流程审批、值班管理、文件交换、会议管理等协同办公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和移动办公应用。
2.打造智能的经济服务体系。
提高精准招商服务水平。以“互联网+招商”的理念,整合全市招商资源,促进招商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价值挖掘,打造精准招商服务体系,实现招商引资的精准高效。通过提供网上宣传推介、项目包装、洽谈合约、互动诉求、跟踪推进等服务,形成快捷、高效的招商引资信息反应机制。对招商引资工作进展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实时了解全市招商引资完成情况,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开展项目从签约、开工到投产的成长性考核,促进招商服务效能的提高。
构建支农惠农的服务体系。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监管各环节各阶段,加速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为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提供点对点的及时精准服务和一站式农资供求服务。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在线交易,实现在线农情调查、项目申报、政策保险、金融保险等。
加速工业创新增效。依托以各类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区域智能制造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企业、行业、区域”三级推进体系,加快企业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进程。推动工业服务化转型,推广定制化、云制造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深化大数据在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船舶与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融合应用,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建立涵盖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基本信息、运行信息、财务信息、信贷信息、信用信息等内容的综合数据应用管理体系,为企业制造与管理流程优化,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整个行业生态圈的快速聚合提供有效服务。
打造全域旅游服务应用支撑。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3D实景等方式,重点聚焦“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提供方便与及时的应用服务,实现旅游宣传、网上票务、出行规划、电子商务等功能,提升旅游业综合管理与服务能力。打通包括景区、酒店、餐饮、购物、交通、票务等旅游要素和环节的信息流,形成集发布、调度、指挥、决策于一体的旅游信息联通与共享服务体系。创新旅游行业管理模式,通过采集人流量信息、视频监控数据、宾馆入住信息、交通信息,为旅游管理部门了解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涉旅单位的旅游运行情况提供数据支撑。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在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一批集交易、物流、支付于一体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商平台线上综合服务功能和水平的提升,增强对线下企业的吸引力。打造专业性垂直类电子商务体系,推动建材、家具、农产品等领域发展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增强实体产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以省、市级重点物流基地和重点物流企业为基础,加强智慧物流企业培育,推动物流企业效率提升和物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快递配送物流,支持农业、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与物流业多业联动发展。
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推动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与园区开发同步规划、统筹建设,实现园区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和集约建设。有效集成园区各类管理和服务系统,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统一的云服务,为管理者、园区企业、员工提供高效、协同、互动、整体的服务支撑。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资源型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超算、云计算、雾计算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发展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数据即服务等云计算服务,提供数据存储、应用承载、容灾备份等数据服务,拓展大数据分析、建模与可视化等服务。促进技术型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发展呼叫、信息外包等数字经济服务业态。推进服务型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培育电子商务、数字共享、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态。
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全球医药专利交易所,开展专利权交易、专利数据研究,强化医药企业风险管控,实现到期、新申请专利预警以及个性化定制的专利预警。结合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暨产业园试点示范项目,整合相关资源,突出健康医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开展人口发展、医学科研与临床、公共卫生、医疗保险、中医药和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
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构建集科技成果展示、技术难题求解、在线对接、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洽会”。通过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提供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科技创新数据库、科技统计监测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大力提高科技管理效能,为科技创新决策、精准服务提供支撑。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形成以公众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开放创新为特点的全面创新形态。积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形成大众参与、各方协同的创新格局。
3.打造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
提升城市融合服务水平。通过泰州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对政府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汇聚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多项城市服务,通过移动终端载体实现与市民生活无缝衔接。以现有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依托社会企业在“无现金服务”、大数据服务、商家经营服务等多方面的独到优势,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我市“互联网+”的内涵和范围,在商业服务、民生服务、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移动智慧城市,全力推广“一机在手,走遍泰州”的便捷生活方式。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整合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等文体企事业资源开展文体大数据应用,智能推送相关资讯,为市民提供“查询、预定、互动、感知、体验”的一体化文体服务,提升文体资源的利用能力。推进“书香泰州”建设,统筹建设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积极发展电子阅读屏和新型智能书报亭等,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构建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管理建设,高水平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全面实现教师发展、学生学习空间“人人通”。开发引进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重点打造“泰微课”信息化服务领军品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
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促进供需双方对接、增强精准服务能力,形成全人群覆盖、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管理、全天候响应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普惠型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构建社会帮扶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贫困人口信息、致贫原因,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定位,开展贫困监测和评估,全面动态地掌握扶贫项目实施与资金的使用进度,保障扶贫项目精准定位、合理开发,促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和有效脱贫。推广普及第三代残疾人证,打造残疾人信息服务平台,为残疾人出行、康复、就业、旅游、教育、娱乐等提供精准服务。
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全面采集城市交通运输领域的动态和静态数据,经过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筛选与特征提取、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存储与发布,实时动态地掌握交通系统的时间与空间运行特性,实现在线监测与管理。引导交通运输企业与第三方互联网交通平台开展O2O合作,为群众提供多模式、个性化的便捷交通运输服务。
增强医疗综合服务水平。建设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支撑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健全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功能、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及数据库建设、运维、管理制度。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在线预约挂号、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查询等服务。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网络,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等功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4.打造全程的生态监测服务体系。
提高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水平。统筹规划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布局,构建全市水质、空气、噪音、污染源、固体废弃物、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管理体系,梳理再造现有环境管理业务,推进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整合,实现环境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处置、跟踪等全业务流程的闭环处置,提升生态环境决策分析水平。
提升水资源管理成效。利用无人机、车、船等搭载空地遥感探测设备,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标定,推进城市水务网络化、流域化、综合化管理,构建水环境监测体系,实现全市统一的水务综合管理分析,实现“源、供、排、污、灾”全过程量化监控。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强化全过程监管,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强化污染防治和污染治理。
打造集中动态的能耗管理方式。对政府、企业与楼宇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情况开展集中监测和统一管理,监督指导各个重点耗能建筑单元、各类中小企事业单位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现节能管理的规范化、有效化、智能化、科学化。
5.打造精准的城市治理服务体系。
构建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信息采集、案件流转等,动态掌握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并整合公安、民政、司法、人社、住建、卫生计生、安监等部门相关业务数据,实现综治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构建有效运行的网格化综合治理框架体系。
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加大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力度,构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视频监控体系,对治安监控系统、情报系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状况,从而实现有效预警、精确打击。整合视频资源并响应各部门需求开发示范应用,有效提升视频资源利用率及共享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视频监控在服务社会治理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支撑带动作用。
提高规划建设综合管理水平。根据总体规划改革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加快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类规划数据有效组织和统筹管理,精确划定各类空间管制分区、控制线,优化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强化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形成城乡统筹、全域管控、要素叠加的市域一张蓝图,推动规划管理从定性管理逐步向定量、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型,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全市统一的时空信息云平台,从规划、立项、审批、施工、验收等环节进行贯穿,实现设计、施工的完整对比,促进城市规划建设“一张图”式的管理。整合全市范围内水、电、气、通讯等各类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建设,配套部署传感器、射频识别标签等附属设施,推进市政综合管网数据资源可视化监管,实现辅助审批、智能分析、共享服务及维护,以及在线监督、监控预警、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和信息发布等功能。
提升国土资源智能化服务与监管水平。完善国土资源“一张图”,对国土资源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增强监测监管和决策支持能力,实现对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监管。构建“互联网+国土资源”服务体系,把优化服务与加强监管紧密结合,打造顺畅、高效、规范、有序的自然资源保障环境。
创新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实施数字城管转期和转型工程,形成“城乡统筹、标准一致、监督统一、逐级指挥、逐级考核、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司其职、共治共享”的精细化大城管运行机制。
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完善交通信号控制、电子警察、高清电子卡口等交通运行管理系统,实现与交通信号控制和诱导信息发布系统之间的关联协同,提高交通运行管理水平。
6.打造高效的安全监管服务体系。
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水平。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适应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需要的信息化体系,建立重点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不断提高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水平。
增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促进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应用,实现对重点行业领域重点环节部位的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效率。通过智能分析动态掌握监管对象的变化趋势,便于及时发出预警、控制指令,促进由事发报警向提前预警的模式转变。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以质量提升推动品牌建设,提高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保护能力,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研判和防范,建立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营造有利于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和测评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推动政府部门信用应用向大数据信用评估分类、信用风险预警以及建立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转变,打造社会信用体系服务社会治理新模式。
7.打造可靠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信息安全监控监测、安全预警、应急响应、网络信任、保密防护等体系的建设,快速增强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灾难恢复和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重点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增强重点应用领域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强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监管,确保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信息安全。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健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加快整合建立全市政务网络的统一安全保障体系。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注册服务系统,统一全市各业务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加强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病毒防护、内容过滤等信息安全措施。
结合城市功能布局特点,推进新城、社区、村庄的智慧化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区域示范,带动智慧泰州的整体建设。
1.建设智慧新城,打造区域智慧样板。着眼于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建设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智慧新城。推动信息化与新城开发同步规划建设,鼓励智慧城市相关建设在新城中先行先试。鼓励新城发展智慧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新城范围内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建设智慧社区,提升公众服务感知。围绕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和谐,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治理人性化、家居生活智能化。推动各部门的公共服务通过信息化方式向社区延伸,鼓励各类生活服务的模式创新和应用集成,加快面向社区服务的线上线下互动应用推广。鼓励小区物业通过信息化手段,逐步实施小区安防监控、人员管理、停车服务等领域的智慧化应用,并与社区相关管理平台实现对接和互动。推广智慧家居应用,促进面向家庭生活的智能化服务模式创新。深化智慧社区示范,鼓励成熟的智慧社区应用模式在全市推广。
3.建设智慧村庄,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围绕缩小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区的数据差距,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和村庄运行效率为目标,在村务管理、村民服务、村民生活、农家乐旅游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将公共服务向乡镇村庄延伸,推广智慧村庄示范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相关部门参加的智慧泰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泰州建设的发展战略、宏观规划、重大政策和规范管理。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大数据采集、管理、开放、交易、应用等相关工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大数据开放应用,统筹协调智慧泰州建设的整体推进工作等。建立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的统筹指引和规范约束作用,引导市级部门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制定分项应用规划,鼓励市(区)结合自身发展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区分轻重缓急,在市级统一平台框架下开展相关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建设。成立智慧泰州专家委员会,聘请高等院校、主管部门、系统集成、软硬件企业等相关专家,为智慧泰州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二)贯彻标准规范,推进有序建设。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探索,制定完善基础信息采集、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标准、信息系统接口标准等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推广各种技术标准规范和各类制度规范的应用。建立全流程项目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的前期审批、进度管理和竣工验收工作,定期检查建设规划、方案、年度计划落实及项目建成应用情况,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估考核,提高项目整体建设成效。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考核制,强化对实施进度及质量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工程咨询、设计、监理、验收测试和成效评价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跟踪,打造综合评估、规划制定、规划执行、绩效考评的全周期管控体系。
(三)强化信息安全,夯实安全保障。搭建“预防为主、管控结合、应急联动”的信息安全体系,以云计算中心和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定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组织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坚持网络保护与信息资源并重、对外和对内防范并重,适时调整信息开放和保密等级,实现信息保密和信息开放之间的平衡。
(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建设模式。加大财政对智慧泰州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将智慧城市建设投资纳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每年单列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加强对各部门(单位)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扎口管理,严格按照《泰州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泰政发〔2016〕20号),规范项目审批流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各方参与”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进来,打造开放共赢的智慧泰州建设投融资模式。
(五)重视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加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紧缺技术和智慧城市各应用领域工程项目管理培训,助力泰州教育产业向“产学研销”方向转变。面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举办常态化、定制化、体系化的培训、讲座活动,促进政府公务员和企业职员的知识更新,提升信息化决策和管理能力。组织开展技术研讨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智慧泰州建设所需人才提供成长的土壤。
智慧泰州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智慧泰州顶层设计纲要(2018—2020年)》,有效地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数据兴市、信息强市、智慧融市、创新立市,根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发〔2016〕73号)和江苏省《“十三五”智慧江苏建设发展规划》(苏政办发〔2016〕145号)总体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
整合大数据,加快统筹化共享。加强全市统筹,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大数据基础平台等统筹建设,提升大数据共享开放与管理服务能级。
建设大平台,突出集约化发展。围绕各部门核心业务,整合共性功能需求,建立应用互通、信息共享的大系统。
协同大业务,促进高效化运行。以大平台集成建设,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业务协同,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成效。
推进大统一,提高一体化成效。采用统一立项评审、统一集成设计、统一数据服务、统一运维管理、统一评价考核方式,高效推进数据集成与服务集成,确保智慧泰州整体建设内容的贯通和连续。
到2020年,基本构建“127”智慧泰州建设框架,将泰州建成“基础网络一域贯通、数据资源一库统筹、城市运行一图呈现、民生服务一屏智享、社会治理一键支撑、产业经济一站融合、生态环境一网监测、信息安全一体管控”的新型智慧城市,进一步释放信息生产力,拓展数字经济空间,使智慧泰州建设成为我市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年筑基”:2018年,夯实保障,蓄势筑基,进一步提升大数据统筹服务能力,围绕提升公众、企业的服务获得感开展特色应用建设,夯实智慧城市发展基础,初步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政务办公服务的高效协同。
“2年融合”:2019年,深度感知、协同融合。基本建成大数据支撑体系,形成智慧泰州的基本框架,实现对全市物联信息的深度感知、部门业务的协同融合,促进城市管理模式由定性向定量、由抽象向具体的转变。
“3年引领”:2020年,数据驱动,跨越引领。全面建成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开放体系,实现“让数据流动、让数据说话、让数据服务”,提升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引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重点工程
围绕智慧泰州建设框架,按照“1中心、2平台、7应用”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10项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一)智慧泰州大数据中心
1. 完善云计算基础设施,逐步推进非涉密业务系统向市政务云平台迁移和部署。推进“千企上云”行动,有效提升制造业互联网化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市经信委)
2. 以构建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为依托,采集汇聚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全市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体系。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支撑各业务信息交换、共享、开放和协同应用。建立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和政务、经济、民生、生态、治理、监管等主题数据库。(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市经信委、市国土局;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
3. 基于全市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基础底图服务和空间基准服务,形成可供共享的各领域地理信息专题图层,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牵头单位:市国土局;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
(二)物联感知平台
4. 开展“宽带泰州”、“无线泰州”建设,城域网智能化改造,实施“光网城市”“光网乡村”“企企通”工程,推进IPv6规模部署,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立体化、高带宽、全覆盖的基础网络。规范城市物联网的接入组网、数据传输和处理等,构建城市物联网,实现智慧感知的能力。(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泰州通管办、各通信运营商、江苏有线泰州分公司)
5. 统筹布局物联感知设备,推进环保、水利、交通运输、国土、城市管理等主题感知数据汇聚,实现物联感知信息的统一整合接入、统一编目管理、统一共享服务,实现对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赋能。(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
(三)智慧泰州运营管理服务平台
6. 汇聚应急、综治、公安、城管等城市运行管理相关部门业务数据,形成城市运行管理资源库,构建“城市数据大脑”各项神经元素,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以及跨部门业务协同调度。(牵头单位:市政府办;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
7. 建设智慧泰州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业务系统的整合接入与展示,为政府部门提供统一的云资源、系统资源和数据资源服务入口,促进业务协同联动,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市政府办;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
(四)智慧政务
8. 完善江苏政务服务网泰州旗舰店,促进政务服务网向基层延伸;再造权力运行流程,逐步实现事项网上全流程和跨层级联动办理;通过“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全程公开、快递送达、网端推送、无偿代办”的方式,审批全流程或单个事项实现“不见面”;优化泰州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终端、热线电话延伸,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办事渠道。(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市编办、市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
9. 建设统一协同办公平台,提供统一的应用平台框架服务,支撑各级部门在统一标准规范下,开展个人事务、公文流转、流程审批、值班管理、文件交换、会议管理等协同办公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和移动办公应用。(牵头单位:市政府办)
(五)智慧经济
10. 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创新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大数据+农产品流通”等新模式。(牵头单位:市农委)
11. 推进工业企业大数据应用,汇聚实时反映全市工业企业点和面的各类综合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更好地监测企业风险、制定扶持政策、精准服务企业。(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
12. 积极发展数字传媒、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创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及应用服务等核心服务业态,加快培育大数据研究咨询、培训服务等衍生服务业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13. 提高生物医药专利分析能力,推动医药企业专利挖掘、科研创新。建立国际医药人工智能中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健康+产业”转型行动,统筹全市健康产业资源,推进医药研发、健康养老等内容的建设,加快发展精准医疗、康复疗养等健康服务。(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卫计委)
(六)智慧民生
14. 推进泰州书房等共享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整合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等文体企事业资源,提供“查询、预定、互动、感知、体验”的一体化文体服务。(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
15.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高水平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全面实现教师发展、学生学习空间“人人通”。推进教育数据资源整合,开发引进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重点打造“泰微课”信息化服务领军品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16. 继续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全面整合各业务领域的个人档案、个人权益记录,形成全市集中的人员业务资源数据体系。(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17. 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普惠型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优质养老服务,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18. 开展贫困监测和评估,全面动态地掌握扶贫项目实施与资金的使用进度,保障扶贫项目精准定位、合理开发,促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和有效脱贫。推广普及第三代残疾人证,打造残疾人信息服务平台,为残疾人出行、康复、就业、旅游、教育、娱乐等提供精准服务。深化社会救助、扶贫、低保、助残等领域信息共享,建设一体化社会帮扶保障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委农工办、市民政局、市残联)
19. 深化城市交通大数据融合,提升行业综合服务能力,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合作,通过手机APP、微信、电子引导牌等方式展示城市交通拥堵状况、道路管制情况、各类停车场实时车位等信息,对车辆进行诱导,缓解“停车难、行车难、出行难”等问题。(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交通产业集团)
20. 建设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打造医疗影像云服务平台,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分级诊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卫计委)
(七)智慧生态
21. 依托全市整体规划,加快已有业务系统升级,打造环保“水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提高污染源、危险废物、化工园区实时在线监测水平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形成“智慧环保”治理新格局。推进城市水务网络化、流域化、综合化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水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源、供、排、污、灾”全过程量化监控。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及生态河湖治理行动,对河道及水生态环境全过程监管。(牵头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利局;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国土局)
(八)智慧治理
22. 全面实施网格化治理机制创新工程,实现“人、地、事、物、情、组织”的“一次采集、多部门共享”。持续推进网格化治理,建设社区管理模块,形成市、辖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的社区治理体系。(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
23. 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汇聚全市各行各业公共监控资源,实现治安防控视频监控“全覆盖、无死角”,通过自动分析、智能识别等手段,加大对维稳、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应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24. 统一全市各类规划的空间坐标体系和数据标准,构建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数据体系,形成城乡统筹、全域管控、要素叠加的市域一张蓝图,推动规划管理从定性化管理逐步向定量化、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型,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牵头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
(九)智慧监管
25. 对危化品储存、生产、使用进行监控监测,实现对重点行业领域重点环节部位的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智能分析监管对象的安全状态,及时发出预警,变事发报警为提前预警。(牵头单位:市安监局)
26. 推进健康食品、放心药品大数据应用,建成产销一体化的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水平。(牵头单位:市食药监局)
27. 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造“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十)信息安全
28. 加强城市网络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通报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推进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实现信息安全的“事前防范、事中防御、事后巩固”的网络安全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保驾护航。(牵头单位:市网信办)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相关部门参加的智慧泰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泰州建设的发展战略、宏观规划、重大政策和规范管理。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大数据采集、管理、开放、交易、应用等相关工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大数据开放应用,统筹协调智慧泰州建设的整体推进工作等。建立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的统筹指引和规范约束作用,引导市级部门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制定分项应用规划,鼓励市(区)结合自身发展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区分轻重缓急,在市级统一平台框架下开展相关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建设。成立智慧泰州专家委员会,聘请高等院校、主管部门、系统集成、软硬件企业等相关专家,为智慧泰州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二)贯彻标准规范,推进有序建设。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探索,制定完善基础信息采集、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标准、信息系统接口标准等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推广各种技术标准规范和各类制度规范的应用。建立全流程项目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的前期审批、进度管理和竣工验收工作,定期检查建设规划、方案、年度计划落实及项目建成应用情况,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估考核,提高项目整体建设成效。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考核制,强化对实施进度及质量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工程咨询、设计、监理、验收测试和成效评价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跟踪,打造综合评估、规划制定、规划执行、绩效考评的全周期管控体系。
(三)强化信息安全,夯实安全保障。搭建“预防为主、管控结合、应急联动”的信息安全体系,以云计算中心和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定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组织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坚持网络保护与信息资源并重、对外和对内防范并重,适时调整信息开放和保密等级,实现信息保密和信息开放之间的平衡。
(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建设模式。加大财政对智慧泰州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将智慧城市建设投资纳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每年单列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加强对各部门(单位)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扎口管理,严格按照《泰州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泰政发〔2016〕20号),规范项目审批流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各方参与”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进来,打造开放共赢的智慧泰州建设投融资模式。
(五)重视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加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紧缺技术和智慧城市各应用领域工程项目管理培训,助力泰州教育产业向“产学研销”方向转变。面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举办常态化、定制化、体系化的培训、讲座活动,促进政府公务员和企业职员的知识更新,提升信息化决策和管理能力。组织开展技术研讨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智慧泰州建设所需人才提供成长的土壤。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
市法院,市检察院,泰州军分区,驻泰各单位。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7月30日印发